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巴拿馬之行 (2)



巴拿馬在地理上是很特別的

之前說過 巴拿馬是中美洲與南美洲的橋樑

在過去 中美洲與南美洲常常是不連接的

所以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生物類群

巴拿馬陸橋的連接是最近的事

所以 巴拿馬兼具中美洲與南美洲的特色

很多中美洲的典型鳥群 分布南限是這裡

很多北美洲的典型鳥群 分布北限是這裡

這也是我會到巴拿馬看鳥的一個主要理由

因為這裡是個good introduction

巴拿馬除了陸橋連接外 也是美洲大陸最窄處

所以 美國人才會在這裡開運河 連接世界的二個最大的海洋

就氣候而言

巴拿馬也同時受到 大西洋與太平洋氣流系統 的影響

南向坡與北向坡 氣候 降雨 植群都有很大差異

南向坡受太平洋氣流系統影響

北向坡受加勒比海氣流系統影響

二邊的降雨季節很不一樣

像我二月去 南向坡是乾季 北面坡卻還是雨季

二邊的植群形式 也跟著差很多

連帶著連動物相的組成 也有不少差異

這很好玩

因為這裡的山並不高 頂多一二千公尺 不能構成動物的障礙

這樣的動物區隔分佈形式 是由氣候與植群所主導

我這二個星期 幾乎都是在太平洋岸看鳥

只有幾天是在運河區的加勒比海岸看鳥

運河區 我去了五天 五個鳥點

分別是 Pipeline road, Old Gamboa Road, Cerro Azul, Achiota Rd,

以及 Parque Natural Metropolitano




Pipeline road 可以直譯為 水管路
跟梅峰的水管路一樣 是頂級的賞鳥道路

當初這條路是美國人在二次大戰中 為了大西洋與太平洋戰事
在運河區蓋了一條輸油管道 這路就是蓋管道用的
可是
輸油管道還沒啟用 大戰就結束了
留下這條在濃密低地雨林內的道路

當初美帝為了增快美國東西岸的海運交通
所以唆使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出來
然後 美帝馬上跟巴拿馬訂條約 開運河 並且永久保有運河周邊的管轄權
於是巴拿馬的國土中就有一條 非巴拿馬政府所能管轄的化外之地
在1960年代 巴拿馬發生反美留血暴動後 1970年代簽訂條約歸還
1999年才還給巴拿馬

給美國管 有個好處 就是周邊森林保護良好
留下難得的大片低地熱帶雨林
Pipeline road 就是從最大塊雨林中穿過去 鳥況當然好囉



我們去 先到高33公尺的林冠塔看鳥 目不暇接啊
一望無際的低地雨林 喝咖啡 吃早餐 邊看鳥
那種大嘴的Toucan 好多隻喔 飛來飛去很好
還有很多顏色鮮豔的鳥

下面這隻Slaty-tailed Trogon 是下塔後拍的
美洲的
trogon 量還不少 而且不大怕人 看的很爽
不樣亞洲的
trogon 少又怕人


待續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巴拿馬之行 (1)


剛結束巴拿馬的十六天賞鳥之行 跟大家做個分享


今年能夠出國進修研究一年 其中一個很大的願望與計畫就是到中南美看鳥

中南美是全世界鳥類種類最熱的熱點 可是我從來都沒有去過

所以當然是熱切期盼了 出國進修研究一年正好可以圓夢


我期望至少三趟旅行 分別是 巴拿馬 厄瓜多 祕魯

會選這三個國家有幾個原因

第一 台灣人去這三個國家都是落地簽 不需要事先辦簽證

第二 這三個國家的賞鳥生態旅遊都相當發達

第三 這三個國家的鳥種都非常多

厄瓜多 祕魯 是全世界鳥類最熱的熱點

巴拿馬正好是中美洲南美洲的橋樑 二邊鳥類很多在這交會 鳥類將近一千種


當然 能夠去更多國家 當然是最好


厄瓜多與祕魯 我預計是秋天或冬天去 那時是乾季

巴拿馬 我安排二月去 因為是乾季 而且緊接著寒假 讓我可以補假


我在網路上找到ㄧ家賞鳥公司 行程是巴拿馬中部 西部 東部全包

價錢也還可以 約三千美元 包含到達巴拿馬後的所有食宿 交通 鳥導

時間也正好配合 讓我可以先到西雅圖一週 處理眾多雜務後再參加


巴拿馬是我第一次參加賞鳥公司的旅遊行程

我雖然常常出國賞鳥 但是幾乎都是自己安排行程交通食宿 自己找鳥

另外一次是到蘇拉威西與摩鹿加群島 有請當地鳥導 並代為安排交通食宿

除此之外 都是自己查賞鳥點 安排交通食宿 自己找鳥認鳥

我相信自己找鳥認鳥才是王道 但是壞處就是很沒效率 會漏掉很多鳥種

這次會參加賞鳥公司的旅遊行程 有幾點原因

第一 我不會說西班牙文 只會十幾個單字

基本上這在拉丁美洲寸步難行 因為這裡當地人愛說話但是很少會說英文

第二 這裡鳥種太多 而且對我太陌生 而且多是森林鳥要靠聲音辨認

沒有鳥導 我恐怕會花了很多交通錢 但是仍看不了太多鳥

第三 出國前太多事情要處理 根本沒空查資料安排行程

全部都交給專業公司處理 我可以舒舒服服只要參加就好 不要操心


那什麼是賞鳥旅遊呢

就是所有安排都是以看鳥為中心目標 其次是要求生活安適

參加者幾乎都是認真看鳥的人 而且大多是老人

因為老人才有時間與金錢來參加這種高價旅遊


我們這團有一對來自紐約州的老夫妻 他們二兒子跟我同歲

還有一個來自南非的老頭 去過梅峰水管路 也去過馬祖看黑嘴端鳳頭

年紀76 生涯鳥種是6400

還有一個來自荷蘭的年輕人 年紀很輕 跟我同歲

荷蘭人 南非老頭 與我從未造訪中南美洲 看到的鳥種 大多是新種

紐約州老夫婦 則是到過中南美洲賞鳥好多次了

跟老人賞鳥 特色就是食宿安逸 不會走太多路

而且他們出外賞鳥都會帶行軍椅 以便隨時坐下 很好玩


我們的行程分三部份 運河區 西部高地 東部低地

運河區也就是巴拿馬運河周邊 曾被美國霸佔將近百年 棲地保護良好

著名的Barro Colorado Island (BCI)樣區就在這裡 (提示: 蔡蟲說過的樣區)

我們四天造訪Pipeline Road, Achiota Road, Cerro Azul, Old Gaboa Road

另外 因為我晚了一天走 我還獨自去Parque Natural Metropolitano看鳥


西部高地接近哥斯大黎加 有個火山 海拔約在1500-2500 m之間

那邊有很多不一樣的特別鳥種 我們待了四天


東部低地接近哥倫比亞 地理上基本已屬於南美洲了

那裡非常原始 開發還很少 幾乎沒有馬路 主要靠河運與空運與步行

與哥倫比亞間沒有任何的交通 邊界只有運毒用的步道

生活條件並不好 但是鳥很多很不一樣 我們待了三天


第一天到巴拿馬的水管路 真是個大驚奇

巴拿馬的水管路 是世界有名的鳥點 有項世界紀錄

聖誕鳥類調查 這裡曾經在一天內記錄到384種鳥(十公里範圍內)

我們第一天賞鳥就到這裡來 震撼很大

鳥的數量並不多 大部分時間都看不到鳥(典型熱帶雨林)

但是種類很多 看過的鳥幾乎不會重複

我們一個白天看了120 其中100種是我的新種 大部分的鳥都只看過一次

之後就沒有在一天內看那麼多種鳥了 但是每天都持續看到很多新種


總結 我個人看到345

其中309種是個人新種 其他種類大多是在美國加州與德州看過的

與亞洲重複的鳥種只有綠蓑鷺 牛背鷺 大白鷺 魚鷹 與紅冠水雞

將我的生涯鳥種一舉推到2132


我生涯鳥種增加最多的一趟旅程是二年前去南非 增加340

但是那次看鳥整整看了三個星期

這次看了二個星期能有309種個人新種 已經非常心滿意足

我想以後我這輩子應該都不容易有這樣幾乎每種都是新種的經驗了

就算以後去厄瓜多與祕魯 也會有許多種類重複

呵呵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這代表人生所能遇到的新奇與感動 漸漸消失了

這是 中年男子 下坡人生 的一個小小悲哀吧


不過 從另一方面來看

這世界所有的生物地理區系 我已經都造訪過了

這也算是人生的一個小小成就吧

科科 停止悲春傷秋

語氣又回到炫耀文了



接下來幾天 我會把心得與相片貼上來

同時也會跟大家報告我的生活近況


月底了 不要忘了交進度報告給我喔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非洲森林碳吸收正旺@nature


Carbon cycle: Sink in the African jungle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32/pdf/457969a.pdf

Helene C. Muller-Landau1

Top of pageAbstractApparently pristine African tropical forests are increasing in tree biomass, making them net absorbers of carbon dioxide. Is this a sign of atmospheric change, or of recovery from past trauma?

The lush vegetation of tropical forests is a large and globally significant store of carbon1. Because tropical forests contain more carbon per unit area than any alternative land cover, cutting them down releases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For the same reason, growing forests take up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Of course, trees cannot grow for ever, and neither can forests: in the absence of disturbances that kill trees en masse — such as fires, hurricanes or logging — every forest will eventually reach a point at which tree growth and death are in equilibrium, and at which the average change in tree carbon stocks is zero.

It is thus surprising that undisturbed tropical forests currently do not seem to be at equilibrium. If you measure the size of trees in a given area, calculate their carbon stocks, and then repeat the process some years later, you will on average find that the forest holds more carbon than it did before. This was first reported for Amazonian tropical forests2, and on page 1003 of this issue Lewis et al.3 show that African forests also have increasing stocks of tree carbon.

So how much carbon are we talking about? Using data collected in Africa between 1968 and 2007, the authors find that trees have added an average of 0.63 tonnes of carbon per hectare each year. Given that approximately half the dry matter in trees is carbon, the amount of wood added annually in each hectare of African forest is equivalent in mass to a small car. For comparison, the average rate of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ropical forests around the globe was 0.49 tonnes of carbon per hectare per year2, 3, 4. Extrapolating from their data3 by assuming parallel changes in the carbon pools of roots and dead trees, Lewis et al. estimate that 'old-growth' tropical forests are taking up 1.3109 tonnes of carbon per year worldwide.

There are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is finding. One is that the tropical forests that we think of as intact actually suffered major disturbances in the not-too-distant past, and a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back5. This recovery process is known as succession, and takes hundreds — or even thousands — of years. Succession involves not only initial growth to full canopy height, but also subsequent gradual shift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past disturbances could have been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possible explanations include droughts and fires related to huge El Niño events, and changes in land use that allowed previously cleared land to revert to forest5.

In fact, palaeoec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increasingly documents the long disturbance histories of today's 'undisturbed' tropical forests6. There have been many large fires in Amazonian forests over the past few millennia, the timings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both climate and the size of human populations7. Far from being pristine wildernesses little influenced by their human inhabitants, many areas were cleared or otherwise intensively used in centuries past8. Given the timescales of tropical-forest succession, these disturbances are almost certainly contributing to carbon accumulation in many tropical forests today.

The second explanation for Lewis and colleagues' findings3 is that tropical forests have been knocked from their previous equilibrium by global climate and/or atmospheric change9, so that they are currently in transition to a higher carbon state. Perhaps, for example, the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is effectively fertilizing tropical tree growth.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f tree mortality doesn't keep pace with increases in growth, then trees will on average grow larger before they die (Fig. 1), and tree carbon stocks will increase10. Carbon stocks in mature tropical forests vary enormously depending on climate, soil type and topography; temporal changes in climate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would therefore be expected to have parallel influences in the long run.

The two mechanisms that might account for Lewis and colleagues' observations3 would be expected to produce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arbon uptake by trees, but our current knowledge does not allow us to predict what these patterns are, or to say which mechanism is operating in Africa. Over the course of succession, tree carbon stocks increase at an ever-slower rate as stands age. Thus, we expect tree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rate of change, and stand age, to be closely related within any given forest type. In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where stand age is generally well known, carbon stocks and fluxes do indeed show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stand age, even at ages many consider to be old-growth11. Examination of these relationships in tropical forests is stymied not only by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how long ago disturbances occurred, but also by limited knowledge of how growth rates and equilibrium carbon stocks are affected by rainfall, soils and other factors.

One might suppose that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global-change hypotheses are more straightforward — after all,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re rising equally everywhere. In fact, the effects of CO2 fertilization on tree growth are expected to depend strongly on other factors that vary greatly among forests, especially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1. And if changing climate (rather than rising atmospheric CO2) is affecting the carbon flux of tropical forests, then the outcomes will differ depending on local changes and the local baseline.

It is likely that both succession and global change have a role in explaining tropical-forest growth, with varying importance at different sites. Where recovery from disturbance drives tropical-forest change, associated chang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would be expected. A study published last year4 found that tree species with slower growth rates are disproportionately increasing in biomass in nine out of ten 'undisturbed' tropical forests around the globe, as would be expected during succession. Yet Lewis et al.3 fin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pecies' wood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its population across their African plo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opical-forest carbon dynamics is clearly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the observed increases in tropical tree carbon stocks — and, more critically, to predict the future trajectory of these stocks under global change. Furthermore, we must look not only at the trees3, but also at the soil: tropical-forest soils hold at least as much carbon as the trees. Unlike tree carbon stocks, soil carbon stocks can potentially increase indefinitely. But the prevailing prediction is that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will speed decomposition and reduce soil carbon stocks.

In the future, will tropical trees and soils act as carbon sinks, thereby slowing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change? Or will altered climates turn them into carbon sources that accelerate further change? Standardized assessments of the main carbon pools and fluxes of tropical forests around the world — and their proposed drivers — are needed to document and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rends, to inform predictive models, and ultimately to answer these pressing questions.


Top of pageReferences
Solomon, S. D. et al. (eds)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7).
Phillips, O. L. et al. Science 282, 439–442 (1998). | Article | PubMed | ISI | ChemPort |
Lewis, S. L. et al. Nature 457, 1003–1006 (2009). | Article |
Chave, J. et al. PLoS Biol. 6, e45 (2008). | Article | PubMed | ChemPort |
Wright, S. J. Trends Ecol. Evol. 20, 553–560 (2005). | Article | PubMed |
Clark, D. A. Biotropica 39, 4–19 (2007). | Article |
Bush, M. B., Silman, M. R., McMichael, C. & Saatchi, S. Phil. Trans. R. Soc. Lond. B 363, 1795–1802 (2008). | Article | ChemPort |
Mann, C. C. Science 321, 1148–1152 (2008). | Article | PubMed | ChemPort |
Lewis, S. L. Phil. Trans. R. Soc. Lond. B 361, 195–210 (2006). | Article |
Muller-Landau, H. C. et al. Ecol. Lett. 9, 589–602 (2006). | Article | PubMed |
Luyssaert, S. et al. Nature 455, 213–215 (2008). | Article | PubMed | ChemPort |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97下meeting list


本學期暫定的排定meeting順序如下

2/17 Elaine
3/3 大利
3/10 馥蔓
3/24 Devil
3/31 勁廷
4/7 Elaine
4/21 大利
4/28 馥蔓
5/5 田婕
5/12 可言
5/19 Devil
5/26 勁廷

有任何問題還可以再調整~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明天2/17本學一第一次meeting



明天就要進行本學期的第一次meeting了!!

原則上未來meeting 博士生與研究生各兩次 大學生一次
每次都需要有兩面以上像樣的書面報告
於報告前發放給參予咪廷的所有成員(丁 2008)

要報告的是班長兼大姊頭Elaine
主題是:[留學為什麼 ?--北海道觀點]
請大家準出席喔 內文如下


修過丁老師論文寫作而未翹課的人都知道,留學可以彌補國內教育不足、可以體驗不同生活,也可以增廣視野、學習不同研究態度。而棄人文轉科學,不按牌理出牌的學習過程,恰巧與留學時間重疊。現在回想起來,除了間接影響學業的延續,也可補充說明科班出身之外的留學經驗珍貴性。再者,國內學界向以留學歐美為主流,留學日本的經驗,而且是受大和文化影響不深的北海道生活,或許可以提供嚮往雪地生活卻想常返鄉探親的留學候選人們一個不錯的選擇。將從學習的角度,反省兩年北海道教育帶來的成長與震撼。此外,國外的生活,偶爾也會有國內意想不到的狀況;相較之下,返國之後的生活反而較為便利與安全,讓人心存珍惜與感激。

首先,北海道教育掀起腦內革命,本來慣於文學欣賞批判的右腦思考,潛移默化變成左腦為主的邏輯思維。大學四年西洋文學教育,從一年級的聖經、希臘悲劇開始,就習慣演繹與歸納性思考,以便期中與期末的考試時能在短時間內振筆疾書。而且在毋需實證的環境下,提出的想法幾乎未被嚴厲批評,創意也因此源源不絕。可是科學方法與文學批判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科學方法要求建立假說,然後用實證去解釋假說對錯;有幾分證,才能說幾分話。從右腦創意到左腦邏輯,過程是自然形成的。其間也有過渡期,一直害怕研究結果不顯著。結果也真的不顯著,解決方法就是將重心由微棲地田野研究轉為鉅觀資料分析,跟尚大尾最近才完成的過程相似。所幸當時一直有啦啦隊在旁鼓勵,才能堅持到拿到畢業證書那一刻,還算順利地完成第一階段腦內革命。

再者,北海道教育讓人學習到,什麼叫學習。碩一時,大都會經歷研究主題不明期,同時還面臨老師挑剔研究方法的缺點,誠惶誠恐又不斷打擊,挫折感不深是騙人的。而我的挫折感比一般人更深,因為老師的專業與我的興趣大相逕庭,學校指導無法滿足碩論研究需求。俗話說:『老天關了一扇門,會幫你開另一扇窗。』所幸獲得丹頂鶴資深研究員熱心指導,上雪丘下冬河,體驗生平首次的田野科學調查,而且還在台灣地區少見的雪地環境。此外,相關田野調查需多人共同參與,彼此鼓勵,互相交流,因此體驗到的學習動機與成就感,更是讓人能繼續研究的重要動力。返台之後,在丁老師、袁老師、401、308 的大力支援下持續觀察迷途丹丹丹丹,並去信北海道詢問行為特徵,彌補以往度冬後期的觀察經驗不足,在此謝謝大家的協助。還有,雖然丹丹真的西歸了,但曾替牠錄音的紀錄與在家鄉延續碩論研究的興奮感,是不容抹滅的。

第三,外國的月亮或許比較圓,可是比較圓的月亮不一定是每個人都想看的。出國留學,化身異鄉遊子,才會懷念在家鄉生活的便利性與安全感。首先,身體不適時得看醫生,可是在國外看醫生得先查字典,找出描述病症的單字,然後把描述症狀的台詞先寫好背一背,以免屆時詞不達意。偶爾遇到醫生講解病情,用了一個不認識的關鍵字,滿臉疑惑之餘,還得請醫生拿出附有人體解剖圖的醫學用書,看圖說故事。再者,畢竟不在自己國,人家難免把你當外人看,有時還會出現極度不尊重人權的懷疑情形。2008 年於 G7 會議召開前夕前往北海道,出了海關準備去搭車去市區,馬上被便衣警察攔下,身家調查了近二十分鐘。偏偏久未使用日文,講起話來結結巴巴,更讓人起疑,非但不相信研究是此行目的,連離返札幌的日程跟護照細節都被盤問與紀錄,差點連自己都相信自己是嫌疑重大的恐怖份子。不過,這是偶發狀況,懷疑我的便衣警察不是北海道人,因為深信北海道人的待客之道並非如此。

由於大和民族正式開發北海道始於130 年前,許多目前的北海道人為移民第三、四代,根深蒂固的日本階級與男尊女卑觀念尚無機會長期建立。而遇到的北海道人大都樂於分享,願意助人。在研究丹頂鶴的過程中,從未因為外國人身分而指導少一點、耐心少一點、甚至連嚴格要求也未曾少過一點。即使是萍水相逢,大都也以對待本國人的態度來溫暖異鄉遊子,讓人即使身形遠離,還是會想再回去看看。此外,開發當時曾引進美國技術與方法經營農牧業,城市規劃,甚至大學教育等基礎建設,身處地廣人稀的鄉下或棋盤格式的城市街道,若不注意來往人群的話,偶爾會有置身美國的錯覺,北海道也因此成為日本其他地方居民眼中不像日本的外國。

返台後經過一年的調適與反覆思量,發現呆大與敝研究室其實也具有促成第二階段腦內革命、學習積極學習態度、並讓人珍惜狗窩的潛力。呆大的圖書館,不是老王賣瓜,十次查文獻,通常只有一次會無法滿足需求。除了新出書刊跟遺失書籍外,從上一世紀的北海道歷史,到華格納『大陸與海洋之起源』德文版、日文版、英文版,都可以手到擒來。站在這麼多巨人的肩膀上,不動腦鬧革命,彷彿有損台大存續八十年的意義。至於學習積極學習態度,其實有個很好的榜樣,可惜目前只能在批踢踢上找到飛鴻雪泥。除了積極批踢踢之外,還有積極追
鳥賞鳥,這兩者對照積極的研究態度,實在是不相上下互相輝映 (以上純屬不虛構,具時間序列長期實證與分,文獻出處馬賽克中)。而珍惜狗窩,像森林系雖然會漏水、401 雖然有老鼠,雖然還是會抱怨,但孰悉的環境卻能提供習以為常的便利與安心,甚至讓人抱怨申訴的管道。

放洋的異鄉經驗,讓人學會珍惜家鄉。此外,也多了一個家,此心安處是吾鄉。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本學期的咪挺

大家恭喜新年好
祝老師抵美平安

看來大家都在台北
(雖然電箱施工有點吵 來學校效率不太高)
就來討論一下本學期咪挺的時間跟值日生吧

一 咪挺時間
謝謝大力水手協助民意調查
原則定為每周二中午十二點多人到齊開講
若臨時有時間無法配合者
一定要事先講
因為沒吃到便當很可惜

二 咪挺值日生
值日生的工作
麻煩分享一下最近學到的新東東或是感興趣的話題
同時可以促進八卦交流
(譬如瘦身賭約, 秘密行動等)

排班表有請大力水手列了一下
本學期總共是十四次
原則上研究生本學期兩次
準研究生一次

至於誰該負責哪一次
應該還沒確定
詳情等第一講時
大家到齊一起討論

但第一講跟期中考前一定不是大家
不用擔心
二月十七日開春第一講
Elaine 會準備"留學為什麼"
同時
也麻煩大家想想要吃什麼

Elaine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新春三願

祝福大家新春愉快

我再過36小時就要出國了

新年新希望 在這裡也不免俗地許個新春三願


首先 先祝福剛口試過的熊大與蔡蟲吧

一願 入伍日期隨心所欲 想什麼時候入伍 兵單就來了

二願 當兵平平安安全身而退 (當然 無聊卑微痛苦與愚蠢是一定要的啦)

三願 當兵時能靜心潛思 掌握人生方向並預作準備

祝福他們 一二三願通通通殺

如果還可以多許一個願的話

我要許願熊大早日擺脫好人身分 可以不需要用車大燈來閃人


再來 祝福上學期剛口試過的惟仁與修銘

一願 同樣 希望當兵平平安安順利退伍而且四肢健在

二願 當然 英檢再來一考就過 而且接下來每考必過 (如果還想考的話)

三願 公職考試一考就過 而且高考普考通通一次就正取


再來 祝福得要幫忙照看小朋友的Elaine

一願 身體健康 心情愉快

二願 文思泉湧 下筆如神

三願 台灣丹頂鶴大爆發 出現數量空前


再來 祝福資料還沒收齊的碩士生們

一願 資料收集順利 夏天或秋天就大勢底定 可以開始寫論文了

二願 把握老師不在的時光 控制自己 讓自己持續成長進步

三願 等老師明年二月回來時 論文草稿已經完成了 哇哈哈


再來 祝福還沒開始收資料的準碩士生們

一願 研究構思完全 有個萬無一失 毫無破綻 手到擒來的研究計畫

二願 研究資料收集順利 結果漂亮

三願 愛情穩定成長 早日昇華為親情



而我自己 我也希望我這一年

一願 休養心情 保養身體 而且吸收新知 多多充電

二願 寫出有質有量的論文草稿 而且有投有上

三願 把握這一年空檔 多多遊歷許多的陌生生態系 看盡美洲的鳥種


對於我的家庭 我也希望這一年

一願 全家平平安安 無病無痛 身體健康 身無橫禍

二願 小孩快樂成長 沒有哭泣 只有笑著跟我說 把拔--愛你

三願 我太太能充分享受國外的生活時光 享受一次長長的假期


也祝福 401室的宅神 所有人 與大小事 六畜興旺 五木平安

一願 研究室老鼠絕跡 做研究看論文有牛勁 研究成果有虎威

二願 出入平安 在外研究萬事平安 在內研究不遭雨打雷劈

三願 大家快樂充實 少了老師的聒噪 但是學習與成長一分不少 而且快樂加倍啦


希望我許的願望都能實現

這樣應該不會太貪心吧




我預計2/3到西雅圖 會先暫住在我的500朋友家

之後 買車子 找房子 開戶 弄駕照 到學校報到

我的辦公室 應該會先是在我的500朋友的實驗室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soohkim/

2/112/26會去巴拿馬考察鳥類分布 目標300 LIFERS

http://www.birdingpanama.com/panama_birds.html

2/27後應該就會入住承租的公寓 開始添買家具與家用品

三月中 我老婆與老大會來跟我會合

六月初 我太太希望去阿拉斯加玩

六月中 預計要去開American Society of Naturalists的年會

http://www.uiweb.uidaho.edu/evolution09/

目前預計八月底或九月會回來看看各位 看看我的願望是否實現


我會在這部落格上持續跟大家報告生活進度

而也保證 下次一定會有圖